发布日期:2025-07-21 来源: 网络 阅读量()
40多年来,中国高速的城镇化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在“乡土中国”到“城市中国” 的转变中,7亿农民进入城市,新增400余座城市。截至2023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达66.16%。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城市建设壮举,在这一过程中,凝聚了建筑师、规划师、工程师等多领域专家的智慧结晶。
纵观中国城市的发展历程,当前城市建设已进入由增量发展转向存量优化的关键时期,开始从盲目的规模扩张到精细的品质提升,从单一的功能分区到复合的多元业态。在这一时期,需要用“更城市”的视角认识建筑设计,用“更建筑”的视角提升城市品质。在转型过程中,跨专业的协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而孙一民大师团队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实践充分体现了融合创新、知行合一的特征,形成了以精明营建为代表的空间整合设计思想和以总师制度为代表的建设实施管理创新。
自工作室成立的20余年间,孙一民大师团队以珠三角为主要创作区域,开展了广泛的建筑与城市设计实践。伴随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设计工作面临的议题和挑战日新月益,复杂性不断提升。孙一民大师团队的各项目中可清晰见得核心设计理念与价值观的延续。
在转型发展阶段,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并重,需要处理好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多方主体的利益关系。在有限的空间资源中解决城市各项发展短板并实现新的增长,是一项复杂而又敏感的空间治理活动,牵一发而动全身。而城市设计是以人为中心的,是整合城市中各种空间要素的系统设计,融合建筑、景观、工程、交通、历史保护等多学科专业知识,因而,在当下城市更新和空间治理过程中尤为重要。孙一民大师团队作品中所体现的生态韧性、精明营建、公共利益等正体现了解决复杂城市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整合设计思想。
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城市不能再像过去DG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一样“摊大饼”式无序蔓延,而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这包括绿色建筑、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规划设计策略。生态优先、科学理性的空间格局可以为城市提供系统性的发展基础和本底,以集约混合的空间实现减碳,以完整连续的绿色空间实现增汇。绿色低碳、节能减排的建筑建造可以实现设计、施工、运营的全生命周期减碳,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安全韧性、高资源化的基础设施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能源系统使用效率。
孙一民大师团队在城市设计项目中以生态化、低影响的建设理念,倡导基于自然环境的设计解决方案,针对滨水地区,通过梳理城市水系绿地,确定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容量规模,同时从平灾结合的角度出发,设置多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实现了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早在2000年的广州珠江口地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中,团队提出的方案便显现出集中建设、适宜强度与密度的特征,以较低的开发强度,最大限度保持珠江口地区的自然景观特色和原有空间格局。在琶洲东区城市设计中,团队量化了未来海平面上升的DG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潜在威胁,并采用多情景模拟以形成更有效的城市设计方案。在东莞滨海湾新区威远岛城市设计中,通过引入可淹没的滨海蓝绿系统,构建更具韧性的可持续发展底盘。在汕头内海湾地区整体城市设计中,提出基于内海湾水动力特性,利用沿海侵蚀和自然共建海岸线。在广州南沙明珠湾起步区灵山岛尖城市设计中,充分考虑场地地质条件,挖掘高度与建设量的变化潜力,有效提高了建设量和土地利用效率。
改革开放以来,以土地供给为目的的增量规划推动了经济增长。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镇化进入转型期,空间和规DG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划供给也需要与时俱进,用好每一寸土地资源,实现城市的高质量发展。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必将被集约型的精明增长和精细化运营所取代。集约紧凑的土地利用布局可以带来指数级增加的环境效益;小街密网的街区尺度可以提高地块可达性和地块数量;混合功能和复合开发可以孕育城市活力场所;灵活拆解的开发单元可以降低开发风险,增强规划弹性。
孙一民大师结合过往的设计实践,总结提出了大型公共建筑领域的“精明营建”观点,并将这一观点拓展应用于城市设计中。回顾近年来团队的城市设计作品,如何“精明”取用和集约开发土地资源,是其突出的设计着眼点。在广州市琶洲西区建设开发中,团队通过提升路网密度,优化地块尺度,增加了开发地块数量,为引进多个总部创造了土地条件;节约出来的用地,贡献为基地内的加密路网和公共空间;开发地块兼容商业和员工宿舍功能,增设公共服务和市政配套设施,减弱了夜间空城效应。在厦门马銮湾新城整体城市设计中,以更密集的小街区模式组织城市空间形态,将原有各自孤立的功能分区拆解重组为相互融合、混合兼容的特色组团。在杭州城市新中轴线设计中,以紧凑格网模式,保障地块既可独立开发,又可串联公共廊道,实现多地块的一体化开发,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与弹性,为分期实施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孙一民大师提出的改变攫取式的资源消耗型建设模式,走向性能综合优化的精明营建思想蕴含了中国传统建筑与城市建设中“营”与“建”的艺术把握。在增量发展转向存量优化的城市建设转型背景下, “精明营建”策略以一种“利益协调,集群商讨”的视角,有效地将“集约紧凑”的开发理念进行传导和实施,其价值不言而喻。
当前,城市设计已经从单一的空间环境设计发展成为开展公共干预、提供公共产品、实现公共价值的重要技术手段、政策工具和实践途径。对于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追求、社会公共利益价值的传导,始终是孙一民大师团队的关注重点。有趣的是,回顾工作室的项目年鉴,团队对于城市设计的实践竟始于一次居住社区的规划设计——汇景新城城市设计国际竞赛。这一设计议题在传统概念中似乎与“公共性”的关联薄弱。而在这20多年前的设计方案中,已经出现了“中轴绿地”“街区式居住地块”“公共空间围合”等时至今日仍在提倡和推动的理念。
此后一段时期,孙一民大师团队参与了珠江口地区、佛山中心区、广州大学城中心区等中心区城市设计工作,不断汲取国际先进设计理念,关注街区界面设计、公共绿地布局、场所活力营造等,并探索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以期更有效地管控公共空间建设和品质。与此同时,团队也着眼于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和焕新,开展了包含孙中山大元帅府、南海神庙、圣心教堂、江门长堤等城市历史地段的保护规划及周边城市设计工作,将对于公共性的探讨拓展至更加本土化、特色化的维度。在一系列的项目实践中,针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理念也逐步呈现更加明显的地域特色与气候适应。正如琶洲西区多个超高层总部大楼的既岭南又摩登的骑楼空间,不仅为行人遮阳挡雨,也构建了宜人的商务环境,在传承岭南特色的同时重新定义了美好公共空间。
通过城市设计,综合城市形态、人文环境、场所感受等多种设计要素,平衡政府、市场、公众和技术等多种影响因素,协调策划、设计、审查、建设、维护等多个实施阶段,以城市设计治理,针对空间治理和建设实施中的各种复杂问题,进行专业论证、动态调整和多方协商,搭建起“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工作平台,真正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
孙一民大师及其团队近年来在城市规划、设计领域的实践,一直坚持知行合一。他基于过往20余年项目实践的总结与提炼,借助参与城市设计优化、建设管控的机会,提出“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制度”,并以琶洲西区为代表的一系列城市总设计师工作,侧重通过对空间设计、工程实施、建设管控的综合考量,将设计思想深刻落实与传导。正如孙一民大师所说:城市建设中不应只有匆匆忙忙的“建”,更应有综合全面、协调多方的“营”。
孙一民大师提出的“地区城市总设计师”,是其团队多年设计实践后水到渠成的经验集合与创新。在多个实践项目中,孙一民大师所提出并担任的“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就是我国城市设计制度建设的有益探索,并以该制度建构为基石,强化对接规划管理,优化行政审批,进而成功推动建设实施。
孙一民大师的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制度的核心始终在于确保公共利益,完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协同建筑师一起实现都市愿景,使每一栋建筑恰如其分。该制度中,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及其团队以地区规划管理单元图则、地块城市设计图则、城市设计导则为规划和建设管理的依据文件,为规划管理部门提供行政审批的辅助决策及设计审查的技术服务。针对地块方案中的城市公共空间、建筑风格、建筑高度、骑楼、连廊等提出审查意见,兼顾刚性与弹性。地区城市总设计师的审查意见,也作为规划管理部门进行行政审批的重要依据之一。该制度将交通、市政、景观、照明等多方面的工作贯穿于土地出让、设计引导、工程协调到竣工验收的各个环节,全程参与土地出让后的“方案咨询、方案报批、深化实施核实”等工作,最终推动建设实施。
街区尺度的实践工作既是规划师与建筑师寻找共识的交叉点和融合点,也是政府、市场和公众寻找价值共识和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支点。也正是由于街区这种交叉融合的特性,使得街区尺度的有效管控和建设实施具有一定的难度,逐渐暴露出传统学科视野限制下的困境,建筑工程受困于单体建筑工程概念,缺乏城市整体思维,宏观规划则往往传导乏力,难以有效实施。针对中观街区尺度,涉及城区—社区—街道—建筑等多个层次,对现有建筑学研究方式、规划建设体系和管控制度等方面都提出了挑战。
孙一民大师团队的实践恰恰聚焦在街区尺度。作为地区城市总设计师,从琶洲西区城市设计优化开始,先后负责了广州南沙明珠湾起步区灵山岛尖、横沥岛尖、 白鹅潭中心商务区等多个中观尺度城市大型工程项目的实施。在这些中观尺度的街区实践中,团队打破专业界限,创新技术方法,发挥城市设计的独特价值与作用,从城市整体视角考量建筑、景观设计方案;从微观空间设计视角,优化城市规划策略。在街区里通过城市设计治理,加强建筑、规划、景观和艺术多方面的力量互动、互融、互促,共同促进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在孙一民大师及其团队的实践中,在保障公共利益与环境效益的前提下,开展了跟踪式、现场式、过程式的伴随服务,并通过谈判与协商寻求多赢,这也是建设实施的制胜法宝。例如,进行全过程的服务与引导,总师团队在建设方获得土地之后,在开始设计工作之前,就前置性地进行城市设计理念的解释沟通;加强基于工程技术的优化与实施,孙一民大师充分发挥团队建筑师背景的特色,主动跟进城市设计中涉及工程技术的内容,让城市设计具有更好的工程实施条件。
在众多总师服务中,孙大师团队不限于某一学科或工种,所有可能促成理性、可持续城市状态的工作都积极参与;基于建筑师视角,深入地块和建筑单体,如地下车库出入口设置、地铁线位的优化、公共空间的尺度比例等,力求促进设计导则的精细化和可实施性。也正是在这种精细设计思考的基础上,总师团队与开发者、建设者、管理者间的“集群商讨”才成为可能。
回顾工作室历年来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实践项目,孙一民大师及其团队始终围绕保障城市公共利益这一初心,并通过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和建筑技术科学的综合交叉,提升设计项目的综合效益;以集约高效、生态韧性、工程理性的城市设计及优化为技术依据,结合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制度的精细化实施管控,以其特有的弹性和协调机制促进城市空间品质的不断优化和落地,促成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为城市土地的高效利用、环境品质的综合提升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样本。